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身边的事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采购那些事

    信息发布者:小小小小鸟
    2019-10-20 15:11:37   转载
    我当采购总监的经历 采购从业者5小时前 · 职场领域创作者



    常在河边走,能否不湿鞋?
    任命书下来当晚,我在家中接到集团总裁打来的电话。一番寒暄后,总裁讲了三个故事,都有一个共同点:国内各大公司的采购负责人由于贪财犯事的故事!我当然听得明白,对自己也还有信心,保证到:“放心吧,我能做到常在河边走,就是不湿鞋。”
    做到这一点比做一个保证难得多,有时你必须做的很无情。
    上任没多久,我已经看到很多问题。但是我没有急,看不到原因就下药,治标不治本。
    我先到深圳几个供应商处去考察。新官上任,到处接待都很热情。三天吃了六顿饭,大约有10000元,晚上也有活动。违法活动不参加,任何礼物都不收,我就只掌握着两条标准。
    对于我在考察中提出的问题,供应商一般语焉不详,你吃好喝好玩好就行。你有问题?放心啦,你提出要求,我们都会解决的。哈哈,放心吧,不会叫你为难的。
    考察的技术收获不大。
    但是回来以后,出台了一份“采购纪律条例”,明确规定如吃饭不得超过人均50元,住店不得超过二星级(一个供应商曾给我开四星级一个房间,出二星级的发票,没敢住),所有主要采购人员的家庭住址及电话属于集团秘密等等。
    这有用吗?有用,但得靠人执行和监督。首先是自己带头。
    每次在供应商那里吃饭前,我就像宣读“米兰达规则”一样,先定菜价上限,接着声明:不是我点的菜我有权不吃。是不是挺搞笑?不过坚持几次,别人也就习惯了,其实谁也不想多花钱。
    在新供应商那里,我干脆说:我是北方人,吃面(好歹也有半个北方血统,面还吃得惯)。也许陪吃的人有点不习惯,那就管不了了。
    一个老供应商的市场经理后来也搞明白了,到武汉打个电话:过来吃顿饭吧,我成天跑外,一个人吃饭没意思。保证不超标。有时也过去。
    当然也有例外。如果是大企业集团老板请客(这种事不多),我就不搞“米兰达规则”了,人家架子也放不下来。但是饭间跟他们谈一谈,你只要用心,很有收获。
    那你不请别人吃?我倒是每月有2000元的请客指标,从来不请客。不是抠门,又不是我的钱。我不想给别人回请的理由。偶尔由下属请供应商的客,我不参加,其实是收拢人心,不想被下属另眼看待而已(不花点老板的钱怎么做人)。
    即便如此,我还是见识了供应商的手段。一个常州供应商很厉害,居然把礼物送到我老婆开的小店去了(在集团内也没几个人知道我老婆的店),东西是退了,一直也没搞清他是怎么打听到的。
    一个副总给我开玩笑:“送礼你就收了,上交就行,该怎么谈价还是怎么谈。这不捞的更多?”这只是笑话。收了就说不清,何况采购不是谈价那么简单(后面再说)。
    不是从没收过礼,有的礼就是推不掉。我只能坚持第一时间通知我的头,回来就上交。被上级返回的礼品也有,一条熊猫烟,里面只有四包,加一个精致的烟缸和一个精致的打火机,烟当场拆了分了,打火机被一个烟民要走,我留下烟灰缸。
    一套中钞集团送的四连张纪念钞,很喜欢,只打了报告,样品封也没交,领导直接批准留下,后来一封塑料币,市面都未发行,也打报告留下了。
    呵呵,还是受了点礼呀。
    只要想办法,外行可以迅速变内行
    由于第一次考察收获不大,我只能另想办法。其实对于我这个外行能否搞好采购,别人大半不相信。一个副总说:老总选你当这个总监,主要是看你品质好。
    那画外音呢?另一个副总更干脆:我看你可能是第一个被调整的总监(集团由于发展快,那一年第一次设各部门总监)。
    那一年压力确实大,市场任务是销售提高四倍(实际完成2倍半)。老总们的担心并非没道理。
    我也不是吃素的,除了一个能力较优秀的员工,我组建的十人班子有两个硕士,一个大专,其余都是本科生(当时硕士牌子还是硬的),想起办法来脑子都灵光。
    花了一周时间分析情况,我们列出一张表,要求新供应商参与投标,而且必须回答相关提问证明他们的能力,并且不准报统一价,必须提供分项价(跟现在招标差不多)。
    当年集团采购实际支出1.3亿,饼子够大,很快就收到新供应商的报价,他们的市场经理纷纷来拜访。
    看到我们出示的样品,他们为争取订单,各展胸中才学,证明他们工厂的实力。我很快就对采购物品的各种工艺要求有了底(呵呵,有点不厚道)。
    但是我还是稳妥了一下,只选定两家试点,先下小单。
    事实证明,这是对的。原供应商为留住大订单,是动了脑筋的。
    一些看来无关轻重的工艺,都有诀窍的,而且这些工艺几乎不容代替。我们折腾了半年,才彻底搞懂这些窍门,这是后话。
    由于分项报价,我们很快发现,原供应商的报价都有10%以上的降价空间。当然首先告诉老供应商,你们不降,会被别人替代。
    其实还有问题,就是质检部门缺少规范,每次对供应商的产品凭与原合格品的对照判断是否合格,人为因素分量很大。最后由采购部门提供新的量化质检标准,花了半年才被质检人员接受。
    这一改进很受供应商欢迎。原来供货后,能否合格他们没数,所以必须与质检人员“搞好关系”,量化标准一出,双方都有明确判断理由,自然矛盾更好处理。
    之所以难于推行新质检标准,因为量化标准挤掉了模糊空间,也就挤掉了人为因素,部分质检人员就是不合作。最后质量总监也发现这个问题,干脆调整了质检班子。
    半年后,采购部被公认是集团管理最规范的部门之一。
    制度管理最有效,但制度靠人去执行
    一个发展迅速的民营企业,规范管理很难,但是不规范管理隐患很多。
    就拿合同说吧,过去的合同是每谈一次写一份,我翻档案,合同签的千奇百怪,漏洞很多。结果经半年努力,出台一份标准合同,并以此为准,又出台几份各类别采购合同,堵住很多漏洞。
    过去因合同不规范经常输掉官司,一次一个明显掉入陷阱的合同,就是没明确打官司地点,结果被当地法院判输掉官司。
    我们很快定出一个制度性分权框架,经老总修改,确定为“三定分权”(有点美国“三权分立”的味道,我原来的方案是两定,但是与三定一样)。
    集团采购部有权确定供应商和价格,但不准参与采购;生产厂决定向谁采购,但不得超出采购部制定的名单和价格;质检部确定产品是否合格。
    我们还有一套打分标准,集团采购部、生产厂采购人员、质检部大约各占三分之一,下单多少参考该供应商得分数据,一旦偏差超过5%,必须写报告说明原因(这个文本曾经被列为集团机密)。
    当时采购部各种规范文件有四十多种,后来集团通过ISO9000,我们部门几乎是最顺利的。
    还是有文化好呀。
    当然制度不保证一切,因为它是由人执行的。
    一次我们接到某供应商举报,竞争厂家与集团内部采购人员有违规采购行为。由于有规范制度作标准,事实很快查清,该供应厂家和有关采购人员都被清退了。
    可是那个举报的供应商也被开了。原因很简单,虽然他们的质量好于别人,但是另一家被清退后,他们订单量加大,结果连续三次被判不合格。
    按规定这也是要走人的。为了防止公司内部存在隐性报复行为,我专门了解了他们的送货时间,提前在货场等待,当面看质检开箱检查。
    没错,质检不合格。他们是塑料制品,高温成型。本来应该在晾放4小时后装箱,但是抢产量,立刻装箱了,按规定是塑料袋包装,结果在冷却过程中凝结了空气水分,影响不大,但违反了供应质量标准。
    这本不是大问题,可是超标就是超标。那个举报的供应商市场经理是哭着走的,丢掉我们这个大客户,老板有可能开他。我只能心中感慨,不能帮忙。即使有人报复了他,那也是按规则来的,我也不能够破坏规则。
    另一件事是,一个分厂主管找到我,他很头痛,采购人员不按规定采购,不听他招呼,明显有受贿可能,这他可以不管。但买来的东西质量不好,生产受影响,这他有直接责任。问题是,这个采购人员是集团“某副总的人”,不好动呀。
    我也难办,这得看时机,我只能先安排人悄悄搜集资料。两个月后,他的一次明显的“失误”后,我交上了调查材料,写好的材料在我抽屉里至少躺了五天,反复琢磨提法。我也不把人整死,调出采购岗位就行,深查就不必了。
    事实是这人调往市场后,很快看出能力不足,那副总也就不在意他了。
    打铁先要自身硬,你做好了,供应商才信你,他们看到问题才敢举报;你处理人时别人也没法说你。
    这次先写这么多吧。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